
书目带读 | 2022-04-08 17:23
李良荣老师的《新闻学概论》一直是新传考研必备的基础书目,也是学习新闻学最重要的书目,没有之一!!!!其章节多,概念杂的特点也让很多同学往往在看完一遍后仍然一头雾水。
今天就带你梳理全书的逻辑框架,勾画每章的重点知识,快速找到正确的参考书目打开方式,读得轻松高效。本文所有框架图都可以免费领取,大家记得领取后配合书目一起阅读!美美开启新传考研上岸之旅~
1.全书框架梳理
《新闻学概论》共有二十个章节。章节众多读起来会觉着前后内容无法串联起来,读了这一章,已经忘了上一章。梳理清楚全书的框架脉络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
新闻学可以分为理论、应用和历史三部分,《新闻学概论》侧重于新闻理论部分,核心是“新闻学”。
绪论中对新闻学的定义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可以发现,新闻事业是其中的高频词,全书也是围绕“新闻事业”的逻辑而展开。因此,我们可以将二十个章节梳理为“新闻事业的产生”“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三部分。
2.重点章节强调
理清楚全书的框架脉络后,下面我们按这三部分带大家勾画每章节的重点内容。
小tips:配合目标院校2016—2022新传考研初试真题阅读,效果更佳。
一.新闻事业的产生
第一部分“新闻事业的产生”,可以再细分为“新闻事业的基础”和“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新闻事业的基础
第一章 新闻活动
本章内容为新闻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基本情况,需要直接记忆的内容,以理解为主。
【重点梳理】
❶ 新闻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❷ 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万事万物时时刻刻在变动,新闻工作者需要考虑变动的力度、广度、深度和后续影响,决定何种变动做成新闻。
❸ 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
第二章 新闻
这一章主要解答了“新闻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容易拿来出名词解释或简答题,最基础的概念必须牢牢掌握。
【重点梳理】
❶ 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和新鲜。(延伸而来的对相关概念的要求)
❷ 两种新闻定义: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近实时变动的信息。
❸ 新闻的本源和新闻来源:
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新闻的主要功能
来源:从何处获取,即新闻出处
❹ 新闻要素:五(六)要素及其作用
❺ 新闻类别:以新闻内容、新闻时间性、新闻与读者的关系分类。
第三章 真实是新闻的本质
新闻真实性、新闻失实都是近年来考查的热点知识,需要理解后在答题中灵活运用。
【重点梳理】
❶ 新闻真实性点的含义与要求
❷ 后真相时代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纯粹假新闻越来越多,新闻失实愈演愈烈;虚假新闻呈现出高度的媒介融合特性;社会敏感问题成为虚假新闻高发区;虚假新闻的存活周期较短,往往很快就被发现和揭露。
❸ 智能化时代假新闻假事件的特点
仿真度很高,欺骗性很强,成本却很低;识别很难,成本极高;传播时间快、传播面大;制作面更广泛。
第四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本章的重点是信息、宣传与舆论的定义、功能以及关系。其中舆论一节是重中之重,可与第十一章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
【重点梳理】
❶ 新闻与信息:信息的定义、特点,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❷ 新闻与宣传:宣传的定义,区别与联系,决定宣传效应的因素。二者关系错综复杂,出现一定的特殊复合现象。
❸ 新闻与舆论:舆论的定义、特点,舆论的社会功能,新闻媒介与舆论的关系。
舆论:特定时空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特点是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和评价性。
舆论的社会功能: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
新闻媒介反映并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引导舆论。
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
这一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是第六章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需要同学们在对热点知识或者专题进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阅读加深理解。新闻事业的产生和我国的新闻改革两章可以与新闻史结合起来学习。
第五章 新闻事业的产生
【重点梳理】
❶ 我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与中国新闻史结合)
❷ 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
❸ 新媒体的产生: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迅速崛起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数字化、交互性和超时空。
第六章 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
【重点梳理】
传媒业新业态(重点掌握)
❶ 新闻生产:从专业化到社会化
❷ 新闻接收:从受众到用户
❸ 新闻机构:从单一媒体到融合媒体
❹ 新闻体制:从单一国企体制到混合体制,形成三足鼎立
第二十章 中国的新闻改革
【重点梳理】
❶ 我国新闻改革的40年四次跨越
❷ 中国新闻传媒业的新生态、新业态
以混合所有制为标志的传媒新体制基本成型;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传播新格局形成;“制播分离”新模式出现,传统新闻媒体面临沦为“内容提供商”的风险;多生产主体、多媒介渠道、融合新闻重塑新闻生产和传播生态。
二.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
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部分是从经营与管理等中观层面对本书进行了拆分。需要硬性记忆的内容并不多。
第七章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这一章主要内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基本规律,无需死记硬背,以理解为主。
【重点梳理】
❶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新闻体制
❷ 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❸ 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❹ 受众的多元需要促使媒体多样化
❺ 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❻ 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第八章 新闻媒介的性质
本章内容为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和个性,最重要的内容即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在论述题中可以作为很好的思考角度。
【重点梳理】
❶ 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
❷ 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新闻媒介是精神产品,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信息产业,经济领域。
❸ 我国新闻事业双重属性的外在表现(中国新闻事业运作方式):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事业性质、企业管理”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新变化
第九章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新型主流媒体”一节是最新版教材增加的内容,非常重要,可以与媒介融合这个高频考点联系起来,考查可能性非常高。
【重点梳理】
❶ 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正效应与负效应
❷ 媒介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
❸ 我国新闻媒体的作用和任务
(1)高举旗帜,引领导向;
(2)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3)团结人民,鼓舞士气;
(4)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5)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6)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❹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重点 )
“四力”是新型主流媒体的综合指标(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新型主流媒体的基本特征
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最低要求
“四全”:全时段、全方位、全媒体、全覆盖;“四不”:不失真、不失语、不失品、不失位
第十二章 大众传媒与社会
本章内容为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间的关系,重在理解,内容与传播学理论有很大重合。
【重点梳理】
❶ 大众传媒与政治
政治制度对新闻体制的影响;政府政治活动对大众媒介的利用
❷ 大众传媒与经济
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
❸ 大众传媒与文化
主流媒体呵护主流价值观;大众传媒对于文化的消极影响
❹ 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
塑造国家形象;影响对外政策;影响吸引外资;影响对外贸易
第十三章 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本章需要大家梳理和了解的是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的有机结合,新闻法规中关于隐私权的部分需要重点掌握。其余小节可以与外国新闻传播史一起理解。
【重点梳理】
❶ 新闻自由:新闻传播领域内实施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包括新闻采访自由、传递自由、报道自由和收受自由、报纸出版自由、广播和电视播送自由、发表新闻评论及开展批评的自由。
❷ 新闻自由的三个时期:封建王朝扼杀新闻自由出版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争取出版自由斗争时期
❸ 新闻法规:关于隐私权部分内容。
第十四章 新闻媒介的运行体系和管理模式
第十五章 传媒业经营
十四与十五两章主要从新闻媒介的经营与管理角度出发,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介绍了媒介运行规律,并对媒介集团的经营运作中的原则、目标和路径进行了介绍。
【重点梳理】
❶ 世界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系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作体制;公私并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
❷ 国家对媒介的管理
市场准入层面;内容层面;结构层面(反垄断法)
❸ 中央厨房的新闻生产模式
媒体融合的一种模式;媒体转型的标配
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采编分离
核心是统筹调度,技术平台是支撑
目前暴露出的问题
第十六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新闻媒介受众这一章与传播学中的受众分析有很多共通的内容。同时,理解后可以帮助我们扩展从受众维度的答题思路。
【重点梳理】
❶ 受众的权利与义务:
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之一,也是民主政治社会中的公民。作为民主政治社会成员,他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享有与公民的基本权利相应的权利,并必须履行与其公民义务相应的义务。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的权力主要包括知情权、表达权、名誉权和隐私权四个方面。
❷ 受众地位的新变化:
受众即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生产者、传播者;受众从被动接受信息到按需主要搜索信息;受众从被传媒知道到传媒被受众知道。
三.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三部分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在前两个板块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规律基础上展开的,主要内容是我国的新闻生产和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第十章 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事业基本制度
这一章的内容非常非常重要,党性原则是近年来考察的重点,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及领导人的新闻思想有深入了解。
【重点梳理】
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及规律性认识。
❷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党的任何新闻媒介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领导,无条件的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议、决定。
❸ 在我国坚持党性原则的极端重要性
第十一章 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
舆论引导及监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要理解清楚,网络舆论部分重点掌握。
【重点梳理】
❶ 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相辅相成
舆论监督:新闻媒体公开揭露、批评政党、政府、社会团体、公职人员以及社会一切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言行。
舆论引导:新闻媒体劝服大众尊重、遵循、实行国家的法规、社会公德及政府的方针、政策,达成社会公识,形成共同行动。
❷ 舆论新格局
新媒体形成的舆论场依托互联网
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民意走向,造成我国党这政府全新的执政环境;网络舆论一定程度上代表民意,但不完全等于民意,民意也并非必然正确;网络舆论不仅是网民意愿的自发表达,还成为各方意志、各方利益的博弈场。
第十七章 新闻生产与新闻选择
本章的内容是需要重点记忆的内容是“新闻选择与新闻选择的标准”,其它小节重在理解。
【重点梳理】
❶ 新闻选择与新闻选择的标准:新闻敏感就是迅速判断事实价值的本领和善于选择事实的本领。
新闻选择的标准: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则
❷ 新闻价值:共同兴趣指新闻要反映公众关心的事实,不是个别人关心的事实。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公众共同兴趣的素质,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新奇性;接近性;趣味性。
第十八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专业要求和基本体裁
本章是第7版新增内容,其重点并不在介绍新闻报道的操作方法,而是坚守新闻报道的价值导向,其中新媒体环境下的报道特点和新体裁要重点掌握。
【重点梳理】
❶ 新闻报道的专业要求
总体要求(三个面向)
单篇新闻报道的要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叙事上: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语言上:准确、简洁、明快
❷ 传统媒体的报道体裁
❸ 新媒体的新闻制作
(1)新媒体新闻的基本特征
新闻生产:从单元走向泛社会化
供给对象:大众化、小众化、个性化定制
表达方式:以视频为主的全媒体
产品呈现:从固态走向液化
发布时空:零时差、零距离
相互关系:互动的、兼容的
接收方式:碎片化
(2)新媒体新闻题材
短消息;短视频;数据新闻和可视化表达;网络直播;AR新闻与VR新闻。
第十九章 新闻工作者的修养
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新闻专业理念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有不少可积累的语料素材,适用于作答措施类的题目。
【重点梳理】
❶ 新闻专业理念: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真是、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❷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
❸ 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敏感的眼光和熟练的业务能力,尤其是表达、沟通能力
3.阅读方法提醒
❶《新闻学概论》记得要读最新的第7版,读过旧版的同学先着重读修改变化之处。还没开始读的同学直接买最新版。
❷ 同学们可以重点复习上文提到的内容,有重点的复习和背诵相关知识点,其余内容大致了解。
❸ 基础参考书需要反复阅读,建议先按上文提出的框架通读一遍后再进行精读背诵。之后的专题整理和答题中,也不能远离教材,要及时回归基础。
❹ 背诵记忆不是让大家死记硬背,读书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与其他参考书中的知识点、与现实中的案例联系起来学习。
❺ 强烈推荐使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辅助读书,将零散碎片化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效率更高。
福利Time
扫码添加助教老师,回复《新闻学概论》就可以免费领取文中所有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