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业难”、“裁员潮”不断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体制内这个看似稳定的选择。一时考公人数猛涨,考公热度居高不下,出现“一编难求”现象。
在这一波又一波的考公浪潮中并不乏新传人的身影,相当一部分新传研究生通过考公在新闻出版局、广电局及各政府机关的宣传部门从事新闻宣传等相关工作。

2023年国考过审人数达260万人
据国家公务员局网站数据统计,2023年国家公务员计划招录3.71万人,其中过审人数达260万人,报名人数较2022年增长了50万人,达到了近十年最高报名人数与增长人数。前有逆向考研,后有考公硕博扎堆三四线小城,“700多位名校硕博士,扎堆进入山区县城‘体制内’”的现象不再只是个例。全民考公时代似乎已经到来,人们在跌跌撞撞中质疑公务员、理解公务员并迫切希望成为公务员。观察周边时你会发现身边总有一两个人不是考了公务员,就是在考的路上:“考研上岸后准备未来接着考公了,一生要强的中国人…”
在热度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考公的竞争压力有多大呢?也就大到9837人争抢1个岗位吧。

图源:新京报
除了国考,现在一些省考也在上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面,比如河南的平均竞争比为73:1,云南是98:1。
甚至有院校开设了考公相关课程。如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于3月17日发布了“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招生简章。

新闻传播专业进入考公友好专业前十
据财经杂志统计,2023年的国考中,法学、计算机、统计学、经济学、审计学、数学、新闻传播学、会计学、金融学和财政学达到了招录最受欢迎专业的前十,新闻传播学排名第7,单看文科专业,新传排名4。
图源:上观
可以看到,公务员考试整体还是较欢迎文科生的。而作为新传人,新闻传播专业算是比较吃香的专业,不管是国家公务员还是省级公务员,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的优势和待遇还是挺不错的。
具体可以表现在:
在2022年国考职位表中,共有3311个岗位和新闻传播类相关,占总招聘岗位的20%,共招聘6063人,占总招聘人数的19.4%。可以报考如新闻宣传、媒体运营、党务党建等岗位。
而根据2023年国考报名数据,有4443个公务员岗位招聘新闻传播学的毕业生,其中有3866个公务员岗位要求硕士学历。

图源:中公教育截图
新传学子既拥有专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实时发现、关注热点的新闻敏感度,在综合学科素养的熏陶下,具有得天独厚的考公优势。作为经历过新传考研磨砺的新传研究生,经过海量的材料分析和实务写作练习,把申论的卷子写满基本不在话下。
在公务员用人层次比较高的情况下,学历可以作为考官面试参考的重要条件之一,研究生不仅在学历,阅历上更胜一筹,在考官心目中或许也会加分不少。
体面的生活和一定的假期,日益成为年轻人保护自己的资本。毕竟编制内没有996的压迫,也没有职场“35岁中年危机”。考研上岸了,然后呢?相当一部分研究生选择继续考公,在面临人生十字路口时毅然选择自己心中的安全区。对于新传学子来说,考公确实是一条不错的出路,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完善的福利体系、稳定的生活……都是人心所向。但并不意味这这条路更好走,公务员的竞争同样激烈,在选择岗位时也要考虑诸多因素。最重要的是,你无法确定考公这条路是一定是适合你的。想象一下公务员的生活——是稳定,但也是按部就班的;是安逸,但也是枯燥琐碎的;是清晰的,但也是一成不变的。
这是否和你的性格相匹配?
是否符合你自身的定位规划?
是否符合你对未来生活的想象?
是否能在这个岗位上长久坚持下去?
你未来长期负责的工作可能与你的本专业毫不相关,与你想象的画面或许并不相符。在考公高度社会认可、父母强烈建议、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之下,“考公”似乎成为一个巨大的标签,这多少掩盖了公务员系统中不同职位千差万倍的要求和实际工作环境。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公务员考试被许多人视为一个挣得“铁饭碗”的渠道,因此显得越发拥挤。但在经济日益复苏的环境下,除了考公,大家可以选择的方向还有非常多。当然,本文也只是从客观角度简单进行分析,为大家的选择提供参考。未来无论做出何种选择,考公或就业或继续深造等,都需要大家自己权衡各种因素,在下定决心奔赴这条并不容易的道路之前多一些冷静思考。最后,我想说,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在顺流而行时,不妨问问自己出发的理由,考公或许是大部分追求安全感的人的最佳选择,但是否是最适合你自己的选择,需要你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