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学 | 2020-08-11 19:33
齐格蒙特•鲍曼在 2000 年后先后出版的《液态现代性》、《液态时代》等书中提到现代社会最大的特征就是液态化,现代社会从一种坚固、沉重、形状明确的固体状态变为流动、轻盈、千姿百态的液体状态。液态化是与固态化相较而言的,人们对瞬时与快速的追求取代了对连续持久的期待,流动性与速度成为社会分层的决定性因素;既有的规则与标准都正快速液化,不再存有稳固的单一权威。“液态化”是鲍曼从发达国家的社会状况出发,对经济全球化浪潮批判性的反思。而我国社会也已经体现出一些液态社会的特征,“瞬时”时代的来临,人们总是希望以“短时间”穿越“长的空间”,“提速”成为人们的终极追求。同时,我国消费社会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在社会由固态至液态、由沉重至轻盈、由长久稳定至短期快速的变迁过程中,整体社会情境的不稳定渗入了生活各层面,新闻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原有的生产模式、传受者关系、价值体系、形象定位等方面都遭到消解。
用鲍曼的“液态化”概念来理解当代社会和新闻业,即一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预先设定好的,而是充满了相互冲突、矛盾。在这一新传播形态下,新闻业的核心特征是“多维度的快速变迁”。液态新闻业主要带来两方面的变化:一是记者身份的“液化”,在新兴的数字媒介文化中,新闻的用户同时也是公共信息生产者,记者的身份和角色不再是相对稳定的,而是在新闻过程中表现出在职业记者、公民记者、社会大众之间不断转换的特征。二是新闻职业共同体的“液化”,新闻生产的开放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源头不再局限于职业新闻从业者。
在新技术主导的以社交平台和公共参与为重要特征的新传播形态下,“液态”的新闻业及其从新闻生产到协作性新闻“策展”的转变,呈现出新闻从业者和社会公众,每一个个体,在新闻信息生产和传递的网络节点上不断的相互介入、相互挤占、相互渗透,原有的框架被不断突破、变形甚至不复存在,新的意义不断溢出。
新闻“液化”的特点
新闻传播领域“液化” 的特点,主要包括新闻文本“微内容”化, 传播主体的零散化,受众接受的体验式“浅阅读”等几个方面。
1. 新闻文本形态的变化:“微内容”的产生。
微博新闻等自媒体新闻催生“微内容”新闻的出现。以微博为代表的新传播平台,把传统新闻中“铁板一块”内容分解为“微内容”,这些“微内容”以多样化组合以不同栏显现,让受众以更高的效率接收微博的新闻信息。“微内容”化的文本信息迎合了当今人们求新求快的社会心理,方便了信息的到达和解读。
2. 传播主体零散化:新型传受关系的呈现。
记者和新闻媒体已逐渐远离作为公众之知的“把关人”角色。基于现代通信科技,现代社会中新闻发布必须依靠速度来吸引受众,而且发布主体已经大众化、零散化。尤其是社交媒体中,新闻发布主体已经大众化了,新闻发布的主体与受众已经合二为一,传统的传受关系已经“液化”了。
3. 受众的体验式“浅阅读”:新闻接受“常规化时间”变为“瞬时”。
传统新闻媒体如报纸定时印制与发送,广播电视中的早、中、晚新闻栏目等属于“常规化时间”的新闻接受,他们已经不能满足受众对“瞬时”的需求。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浅阅读的时代。“浅阅读,就是简单、快速甚至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对阅读内容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它追求的是实用的资讯或短暂的视觉快感”。浅阅读是消费社会特征的体现,消费社会中消费者常常以追求欲望的满足或感官的刺激而非生活的需要而消费,浅阅读的跳跃式、碎片化特征正好满足了现代社会对短期信息摄取和暂时心理愉悦追求。
当下新闻传播体现的“微”内容、主体“零散化”、体验的“瞬时”并不足以涵盖当代新闻传播领域的“液态化”特征,液态社会的复杂性就在于其太多的不确定性。目前,液态化社会对新闻业的冲击仍在进行中。
参考文献:
[1]李泓江,杨保军.“液态”理论的旅行及其对新闻学研究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19(09):254-261.
[2]王侠.液态社会中新闻生产的变革与延续——基于对新闻客户端M的分层访谈[J].国际新闻界,2019,41(05):60-79.
[3]干瑞青.液态新闻:液态现代性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体现[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05):95-100.
[4]陆晔,周睿鸣.“液态”的新闻业:新传播形态与新闻专业主义再思考——以澎湃新闻“东方之星”长江沉船事故报道为个案[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3(07):24-46+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