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首页 > 文章专栏 > 文章详情

北大新传考题,100%是国际传播的考研风向标!

推荐阅读 | 2024-07-27 17:26

众所周知,国际传播是年年必考题。

同时,它也是北京大学的爱考题。

今天因为“国际传播”,特地给大家准备了这篇推文,简直是响当当的“干货篇”和含料十足的“专题篇”!

全文分【真题速览】【考试重点】【北大相关导师列表】【知识浅析】【论文研读】五个部分,请大家查收~

一 · 真题速览

在全媒体国际传播时代,我国如何讲好中国现代化故事(论述题,北京大学334,2023)

从信息传播角度,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论述题,北京大学334,2022)

结合实例说明国际传播和国家主权的关系(简答题,北京大学,334,2021)

新媒体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作用和实现途径(论述题,北京大学,440,2022)

结合报道对比中美两国在新冠疫情防控模式的异同(材料题,北京大学,440,2022)

全球文明倡议(名词解释,北京大学,334,2024)

谈谈新媒体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作用和具体实施方法(论述题,北京大学,334,2022)

以tiktok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国际传播遇到的挑战和机遇,结合案例分析(论述题,北京大学,2024)

新时代下国际传播的挑战和机遇(论述题,北京大学,2024)

二 · 考试重点

从北大的真题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北大的试卷多以宏观视角命题,以经典题型为主,探讨中国国际传播的一些做法,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要求学生对国际传播这个概念表达相关看法。当然,北大也会结合热点,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文明倡议”、“tiktok出海”等,要求学生了解国际形势。

这就意味着学生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并有大量的案例积累,见解独到、看法深刻、功底扎实。师姐的建议是:

1、学习国际传播不能简单的掉书袋。大家要多多用国际化的眼光去看待国际局势,虽然真题大多都很宽泛,但落到实处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更多的是要回归现实,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再重新回到书本中,而后结合老师的论文来寻找答案。

2、建议同学们单独制作一个国际传播的专题笔记。其实大部分的知识都会在最新期刊里有所呈现,大家只需要多多积累,并注重知识和案例的内化,就能够摆脱理论的空谈,实现有效作答。

3、在这里给大家准备一个万能的答题框架,可结合国际传播五力,谈到“国际传播的影响力”、“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中国形象的亲和力”、“中国话语的说服力”、“国际舆论的引导力”,当然大家也可以结合自己脑子里的知识,搭建出独一无二的答题框架。

三 · 北大导师列表

1、何姝

▶研究领域:国际新闻、国际传播研究;跨文化研究;英语公共演说及游说研究、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研究。

▶作品:《美国的高等教育游说活动及其启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新闻修辞的主观介入—以中美主流媒体的几个相关报道为例》

2、陈汝东

▶研究领域:主要学术兴趣为修辞学、新闻传播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近来兴趣包括传媒史、媒介文明、传媒制度与政策、传媒话语、国家修辞、国家话语体系、全球话语学、国家传播学、比较修辞学等。

▶作品:《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中的概念隐喻及其功能研究》《论新时代我国国家传播能力的建构策略》《纪录片中的生态文明话语表达研究》《论新时代我国国家传播的新态势和新对策》

3、陈开和

▶研究领域:跨国传播与国际关系;外国新闻传播历史与现状;媒体与两岸关系。

▶作品:《圆桌对话:中外合作助力网络视听出海》《数字传播时代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试论近代以来日本的国际文化传播战略》

4、王维佳

▶研究领域:传媒与当代中国,战略传播与国际传播、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

▶作品:《在地出新知:国际传播精准化实现路径》《全球下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历史经验与思考》《全球文明倡议与国际传播的新境界》

《数字中国背景下的政务传播体系:模式、效果与问题》

5、胡泳

▶研究领域:中国当代纪录片;世界电视现状及对中国的影响;新媒体业务与经营;媒体的商业运营;新媒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网络政治学。

▶作品:《互动仪式链与圈地自萌——网易LOFTER同人圈的民族志研究》《人工智能时代,全球传播的努力方向》《人工智能的国际治理:理论框架、现实困境与模式探究》

6、王异虹

▶研究领域: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科学传播、传播学研究方法。

▶作品:《中国涉外媒体在德国的信任度研究》《国内报道也是国际报道》《德国媒体对中国经济报道特点分析》

7、田丽

▶研究领域: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媒体经营管理。

▶作品:《基于复杂网络的国际传播研究新趋势》《视觉说服社会计算的理论体系与范式创新》《AIGC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成因及路径分析》

8、程曼丽

▶研究领域:新闻传播史、国际传播、国家战略传播

▶作品:《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时代视角》《新的国际舆论环境下的国家形象传播》《以系统观念构建中国国际传播新格局》《新时代中国价值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

9、杨伯溆

▶研究领域:全球化、全球本土化与传播,新媒体与中国社会,创意意产业与新媒介,新媒介与公共舆论等。

▶作品:《社会进程中的资本:一种核心驱动力量》《媒介融合与国家介入的意义——以新媒介平台新浪微博为例》

10、关世杰

▶研究领域:跨文化交流、国际传播、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作品:《中国核心价值观的世界共享性初探》《中华价值观在沙特民众中的共享性》《美国民众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认知态度探究》

四 · 知识浅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当前世界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造陆运动”,在政治多极化的前提下,政治传播的国际化成为塑造国际关系地缘板块结构最重要的推手之一。伴随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国家利益的全球延伸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国际传播也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但,信息传播逻辑与机制的开放一体化导致国内国际边界的逐渐消失,使得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不再截然分离,而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国际传播范式也从大众传播时代封闭的分立和交叉模式,转向了数字时代开放的“同心圆”融合模式。中国国内与国际传播二分的传统与缘由受到传播条件、文化传统、政策策略和社会意识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另外,西方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国的遏制和污名化力度,全方位排挤我国际传播阵地;国际传播能力西强我弱的格局仍未根本改变,舆论反击能力成为突出短板;国际传播出现内容多样化、主体多样化、平台多样化、受众碎片化的特点;社交机器人扰乱国际舆论场,为国际传播效果带来未知不定数……

于是,国际传播急需实现出圈和突围。在这里我们引用姜联众老师的观点,从理论意蕴上,我国需丰富和完善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建构;从价值意蕴上,我国需全面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总体效能;从时代意蕴上,我国需充分展现国际传播工作的当代特征;从方法意蕴上,我国需科学提供国际传播创新的策略方法;从实践意蕴上,我国需确立并指明了国际传播的具体路径……

具体来说,就是需要进行立体式多元化传播主体的整合、分区块精准式传播内容的投放、多层次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深挖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激活中华文化的时代精神,寻求中外文化的“共同经验”;回击负面论调有力度,讲述中国故事有温度,展现中国形象有高度……

五 · 论文研读

在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两篇师姐百里挑一出来的好论文,还请大家多多研读和积累。

1.jpg

2.jpg

今天的干货吃饱了吗?有需要的同学可扫描以下二维码获取论文解读哦!

3.png

希望大家在今天的推文里都能够有所收获,一战成硕

推荐文章

发表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13051377756
13269018081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