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为校训的厦门大学一直以来既有海边大学的浪漫,也有着深切的人文关怀,海景宿舍、海景教学楼、海景图书馆......同时,发端于厦门大学的华传学派,研究目标是形成“传播学中华学派”,它将为中国传播学增添一缕人文精神,这样的学校,你还不心动吗!

01/
1921年,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旨在“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如今,这座有着101年历史的“南方之强”已成为居国内一流、国际影响广泛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厦门大学新闻教育历史悠久。1921年厦门大学就开始了早期的新闻教育,开启了中国人办新闻教育的先河。1983年成立新闻传播系,在中国大陆率先以“传播”冠名,体现了厦大新闻传播人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2007年成立了新闻传播学院,厦门大学新闻传播教育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正在为打造面向海洋、亚洲一流的现代化新闻传播学院,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培养立足中华并具有国际化眼光的新闻传播高级人才。厦大新传博士虽然招生数目不多,但是涵盖方向比较广,从基础的新闻学新闻理论研究,到传播学前沿都面面俱到,并且厦大借助自己在广告学独特的专业优势,也比起其他综合类院校有着更全的广告学方向,非常值得推荐!02/
招生目录及计划+学费资助

学习方式:全日制
考试科目:1101英语 ;2002综合素质 ;3002专业基础知识
2023年度招生计划(不包含专项):新闻学5人,传播学2人,广告学4人
学费资助:
学制4年,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费:3.9万元/生.全程(前三年缴费,每年1.3万元/生),第四年免费。学业奖学金1.3万/年(只发前3年)。设立国家奖学金和校级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每学年评选一次,博士生3万元/人;校级奖学金每学年评选两次,各奖项奖励金额3000元/人-10000元/人不等。具体名额和评审办法以当年评奖通知为准。
博士研究生前三年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标准为1.5万元/年,校长助学金的资助标准为1.8万元/年;第四年起只享受校长助学金的资助,校长助学金的资助标准为3.3万元/年。
03/
博士生导师介绍
个人简历:2000-2009年,就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传播学/硕士、媒介经营与管理专业/博士,2009年至今,任职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3-2014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传播研究所,访问学者。现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学系主任。研究方向:传媒改革与治理、媒体融合、互联网平台治理等个人简历:厦门大学南强重点岗位教授,厦门大学舆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十佳百优电视理论工作者,“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获得者,福建省“双百计划”特支人才、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福建省四个一批人才。人民网新媒体智库顾问,中国应急管理委员会网络舆情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新华网),中国应急管理委员会社区安全专家委员,中国舆论学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东南学术》编委、《台湾研究集刊》编委。研究方向:新媒体与舆论战、跨舆论场传播、台湾选举与台湾舆论、媒体融合与文化产业、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个人简历:198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电视节目制作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7月分配至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任教至今。在厦门大学获新闻学硕士学位和传播史博士学位。入选厦门大学第六批青年骨干教师。曾获厦门大学“清源奖”、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4-2005年度青年教师教学奖。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者。参与创作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闽南》等。2009、2012年受邀担任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专家评委。个人简历:文学博士(南京大学,2003),艺术学博士后经历(北京师范大学,2003-2005)。2005年9月起就职于厦门大学任副教授,200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10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现兼任厦门大学海峡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福建媒体发展与对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媒体与政治、新媒体传播、跨文化传播、台湾与海外华文传媒、电影与纪录片、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个人简历:2001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金融系,2005年硕士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2010年博士毕业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6-2017年在美国佐治亚大学访学一年。研究方向:数字经济与传媒、数字内容产业、台湾传媒研究、财经新闻研究、新闻传媒策划研究、传媒经济学个人简历:1996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专业,1999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专业,2008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2012年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15-2016年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访问学者。现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系主任,现担任《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新闻与传播评论》等期刊的匿名审稿人。在《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新闻记者》《心理科学》及SSCI收录的英文期刊等优秀刊物上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专著1部,教材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和横向课题10多项。通讯邮箱:zengxq2008@aliyun.com研究方向: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社交媒体形象及其广告效果、青少年数字媒介使用与家庭沟通等个人简历:教育学博士,务过农,当过中学代课教师,学过木工雕刻。个人简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媒体学院访问学者(2018-2019)。目前为中国新闻史学会广告与传媒发展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博物馆与史志传播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青年品牌学者论坛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商务广告协会“CAAC全媒体营销决策联盟”学术委员会专家成员。2015年获“厦门大学我最喜爱的十佳教师”称号。现为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广告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邮箱:subai_chen@xmu.edu.cn个人简历: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硕博毕业于悉尼大学。现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传播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通讯邮箱:joyjohn2002@xmu.edu.cn研究方向:健康传播、环境传播、风险传播、新闻理论与实践、媒体与社会、公共关系等个人简历:受教育于中国、美国、新加坡,在国外获得大众传播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大众传播理论、传播研究方法、跨文化传播、传播学研究前沿、传播学经典研读、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传媒与社会等个人简历: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历史学(传播史方向)博士后,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访问学者(2014-2015);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学术兼职:华夏传播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华夏老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联合主编;《华夏传播研究》主编;福建省传播学会副秘书长。1998年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2006年至今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系工作 。2006-2009年,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大陆生网上报名和网上缴费时间:2022年12月5日-2022年12月30日。详见《厦门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相关时间要求,网址:https://bsbm.xmu.edu.cn。网上报名及网上缴费完成后,考生须于2023年1月6日前将报考材料寄达新闻传播学院。寄送地址如下:https://comm.xmu.edu.cn/2018/0111/c19859a326433/page.htm港澳台生网上报名和网上缴费时间:2022年12月5日-2023年1月15日,网上报名缴费完成后,请务必于2023年1月20日前将报考材料纸质版寄(送)达厦门大学招生办公室(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招生办公室邮编:361005,电话:+86-(0)592-2187199/2188375,封面注明:港澳台博士申请考核材料),同时将电子扫描件发送至邮箱:gatzs@xmu.edu.cn(请将所有材料按顺序扫描成一份PDF 格式,邮件标题注明:港澳台博士申请考核材料)。(1)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的《厦门大学2023年博士(含港澳台)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登记表》,考生本人须在报名登记表末页“本人自述”、“政策告知”栏落款处亲笔签名确认。(2)硕士学位证书及硕士毕业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只须提供学生证复印件)。(3)本科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如果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考上硕士研究生者,提交大专毕业证书即可)。(4)加盖本校研究生院(处)培养办或本人档案所在单位公章的硕士阶段学习成绩单。(5)身份证复印件(香港、澳门考生持香港、澳门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和《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港澳居民居住证》;台湾考生持台湾有效身份证明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或《台湾居民居住证》);(6)两名新闻传播学学科专业领域内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及以上专家的推荐书,内容包括考生的科研能力、英文水平和相关素质的评价,需推荐专家亲笔签名(或电子签名),并留下联系方式。下载地址:https://zs.xmu.edu.cn/info/1082/1855.htm(7)硕士学位论文(含送审专家评阅意见、答辩委员答辩意见;应届硕士毕业生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和评议书,具体材料可咨询硕士毕业院校管理学籍档案的老师);境外学历若无法提供学位论文请提供与毕业相关的科研成果,无评议书可提交无法提供评议书的证明。(8)近五年的科研成果和科研获奖证书等资料的复印件(若无相关材料,本人提交无科研成果的情况说明):①学术论文应为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学术期刊正式发表(含在线发表,须已见刊)的论文;会议论文包括中国新闻史学会一级学会以及下设的二级分会、国际专业协会ICA(国际传播学会)、AEJMC(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NCA(美国全国传播协会)、IAMCR(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会议论文。请提供期刊封面、目录、论文全文;待刊请提供盖章的正式用稿函。②著作应当已正式出版且以申请人为作者之一,同时申请人独立撰写的内容字数不少于1万字,请提供封面和版权页。③主持的课题立项证书,若参与者需提供由项目负责人签字的项目组成员名单。④获奖证书请提供市级以上(含市级)行政机构颁发的奖励证书,其中学会奖项的评奖机构须为社会公认的全国性专业协会组织:国内专业协会组织包括中国新闻史学会(一级学会)以及下设的二级分会;国际专业协会包括ICA(国际传播学会)、AEJMC(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NCA(美国全国传播协会)、IAMCR(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⑤《人民日报》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国家级媒体平台或其他媒体平台发表的署名文章。(9)博士生学习期间的研究计划一份。研究计划包含拟研究问题(博士论文选题设想)、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文献综述、预期成果等。字数不少于一万字。①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六级(CET-6)425分及以上;②雅思IELTS(A类学术类)成绩达到6分及以上;④GRE成绩1300分及以上(新标准260分及以上);⑥在以英语为授课语言的国家或地区获得本科或硕士学位;⑦申请人如属于少数民族骨干专项计划、对口支援专项计划等,英语水平达到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CET-4)425分及以上;⑧因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有特殊情况或以其它语种申报者(考试成绩需达到满分的60%及以上)请递交相关申请,由导师审核并报送学院材料审查组和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批。(11)同等学力人员报考我校,除符合上述条件外,还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①已进修过至少5门所报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且考试合格(须提供授课单位教务部门盖章的成绩证明);②已在全国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两篇及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论文,或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技成果奖励。(12)在国(境)外获得学历学位人员必须在报名时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应届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提交)。(13)国家专项计划的报考条件还需满足国家相关文件中的报考要求。(14)取得“硕博连读”资格的考生报名时间及注意事项以研究生院通知为准。注意:申请者必须对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上述材料请务必按顺序编号整理提交,请用文件夹或鱼尾夹夹好以防文件散落,若申请材料不全,将不予受理;不论录取与否,以上材料一律不予退还。请务必使用顺丰或EMS邮寄。材料审查组由不少于3名的专家组成,共同开展材料初审工作,对每份申请材料进行认真评审,对申请人的学术背景、外语能力、学术成果、综合素质、研究计划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根据当年招生计划和初审成绩得分高低,原则上按照不超过1:3的录取比例择优拟定参加复审考核的候选人名单。经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后,在学院网站上公布进入复审考核的名单。所有通过初审的申请者,须按照学校规定的资格审查要求接受资格审查;初审选拔成绩不记入最终考核结果。以招生办通知为准,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考生考核时须亲自携带本人以下材料到学院接受检查:(1)填写完整并密封完好的《厦门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情况审查表》(该表可在厦门大学招生办公室网页:http://zs.xmu.edu.cn下载;考生提供接到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情况审查通知时档案所在单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情况审查表;此表一般由考生档案所在单位填写、签字并盖章,若考生档案由工作单位寄挂在人才市场,则由考生工作单位填写、签字并盖章);(2)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应届生提供学生证原件,境外取得硕士学位或学历的考生,需提供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原件)(3)硕士期间成绩单(加盖教务部门或档案单位红色/蓝色公章)。香港、澳门考生持香港、澳门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和《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港澳居民居住证》;台湾考生持台湾有效身份证明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或《台湾居民居住证》。(6)考生自述(主要包括考生本人的政治表现、外语水平、业务和科研能力、研究计划等方面内容)。可在厦门大学招生办下载区下载。同等学力考生还需提供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5门及以上所报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成绩证明,在全国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两篇及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论文,或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技成果奖励的证明。凡未进行资格复审或资格复审未通过的考生一律不予录取。(1)外语能力考核:主要考核考生的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能力。(2)综合素质考核:重点考察考生攻读博士学位目的、科研兴趣和态度,科研工作背景和学术研究经历,综合评价考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培养潜力等。同时,还必须对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进行考核,主要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3)专业素质考核:主要考核考生的学业水平、专业素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对本学科前沿领域及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等。学院组织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综合素质、外语笔试等测试,笔试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40%。面试由学院博士生指导教师组成考核小组进行考核。面试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60%。面试内容包含:专业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测试占70%;外语测试占30%;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不占比值,但考核不合格不给予录取。1.按照“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录取工作。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对本单位的博士生录取结果负责。2.完成考核工作后,根据考生的考核最终结果和招生计划,充分征求相关导师组的意见,召开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确定本单位博士生拟录取名单,该名单将于考核结束后一周内报送至学校招生办公室,经学校招生办公室审核后即于所在院网上公示。3.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录取:考核(含笔试、面试等)不合格者;政审不合格者;体检不合格者;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经审核鉴定为抄袭或严重学术不端者;同等学力任一门加试科目不及格(60分以下)者。本办法由新闻传播学院负责解释,未尽事宜请以《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工作指导意见》为准。港澳台考生以《厦门大学面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招收博士研究生简章》为准。05/
复试录取细则及名单
一、复试安排
新闻传播学院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采取线下复试,复试时间是3月27日全天。
面试时间:3月27日上午8:00-12:30
面试候考地点: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楼309
请各位考生携带好个人证件,刷身份证进校门,提前15分钟到达候考室。
笔试时间:3月27日下午 14:30-17:30
笔试地点:厦门大学联兴楼305
二、复试内容
(2)外语笔试,30%
(3)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
备注: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不占比值,若思政考核不合格,则不予录取。
每个考生复试面试时间15-20分钟。
①由考生阐述博士期间研究计划,具体包括: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研究主要创新点等。(需准备ppt,且不超过10页,展示时间不超过5分钟。)
②考核组老师向考生自由提问,考察政治素质、综合素质、外语水平、创新能力等。
三、复试名单
A.新闻学

B.广告学

C.传播学

四、政审材料
3月27日考试当天提交填写完整的纸质版《厦门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情况审查表》。(该表可在厦门大学招生办网页“下载区”:https://zs.xmu.edu.cn 下载;该表一般由考生档案所在单位填写、签字并盖章;若考生档案由工作单位寄挂在人才市场,则由考生工作单位填写、签字并盖章)
五、体检
考生在获得拟录取资格后提交体检报告单。我校不组织考生进行集中体检,请考生自行前往具有二级甲等资质以上的医院进行体检(体检报告有效期以复试时间为准,三个月内有效)。体检项目包括:内科、外科、血压、视力、辨色力、听力、嗅觉、肝功能、尿常规、胸片。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原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规定执行。体检表不提交电子版,原件用EMS或顺丰4月30日之前寄达。邮寄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02室,林老师收,361005,0592-2187275。
六、录取
根据复试录取工作安排和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预录取名单经招办审核后将在学院网页发布,正式录取名单以福建省高招办和教育部录检通过后的结果为准。
学校将在教育部录检通过后寄发录取通知书,时间约在2023年7月初。
获海外硕士学历学位的考生,须于2023年5月1日之前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学历学位认证证书,否则我校将取消考生的预录取资格。
应届生(不含硕博连读生)须于2023年8月31日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否则我校将取消考生的录取资格,不予注册报到。
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录取:考核(含笔试、面试等)不合格者;政审不合格者;体检不合格者;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经审核鉴定为抄袭或严重学术不端者;同等学力任一门加试科目不及格(60分以下)者。

06/
备考建议
1、厦门大学需要提前联系导师,因为厦大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是放到一起复试和录取的,需要提前和导师确认是否有自己的硕士生想要攻读博士,自己有多大的把握;
2、科研计划最好是在联系导师之前就准备好,有的导师在发邮件的时候可能会问到科研计划有关的内容,最好是科研计划以及硕士论文的方向跟意向博导的研究方向有交叉点,不能偏离太远;
07/
录取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