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解析 | 2021-05-24 21:19
01.
过滤气泡
——出自21年清华学硕618真题-名词解释(10*5分)
【答题思路】
过滤气泡是新传考研热点概念,作答时首先给出该概念的出处,再写出过滤气泡的定义并详细阐述过滤气泡的特点等,最后给出过滤气泡对于社会的影响。
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出自帕里泽的《过滤气泡:互联网向你隐藏了什么》一书。
该概念的提出背景是人们在网上冲浪所处的个人化的信息世界,是由一系列个性化的过滤器为网络用户构造出来的独特环境,而这些过滤器盛行于互联网的。过滤气泡则是指在这一背景下基于大数据与算法推荐的底层架构,根据用户的使用时间、地区以及浏览习惯生成用户画像,并通过算法技术为其呈现独一无二的界面体验。它是一种网络针对个人化搜索而提供筛选后结果的推荐算法。
这样的算法推荐把用户与其他信息隔绝开来,让人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信息当中,进一步强化了用户已有的“选择性接触机制”和“个人差异”,使网民出现群体内高度同质化,群体外高度差异化的现象。
02.
李子柒现象对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出自21年清华学硕618真题-简答题(4*10分)
对于简答题,第一步要仔细审题,思考核心关键词和次要关键词分别是什么,落脚点在哪等问题。从给定题目可以看出,核心关键词是对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要求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展开。可以分三段,按照“描述现象-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的逻辑进行答题。
一、“李子柒”逐渐成为中国跨文化传播典范
2016年11月,美食博主李子柒以爆款视频“兰州牛肉面”崭露头角,在国内逐步成为网红。2019年,国际社交媒体网络中“李子柒”这样一个非官方账号的异军突起引起了广泛关注。名叫李子柒的一位中国姑娘被海外网友称为“东方美食生活家”,成为国际社交媒体上的“网红”。截至2020年2月21日,李子柒在YouTube平台的中国区排行第一,拥有895余万粉丝,所上传的100余条视频的累计播放量超过10亿次,每条视频的评论均在1万条以上,热门视频评论超过4万条。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在内的众多主流媒体对此发表评论,称之为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对外传播中国形象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李子柒”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输出口”。
二、“李子柒”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意义
李子柒现象对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于其视频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技巧。从传播理念来看,李子柒的视频,在“人如何处理与现代社会关系”的命题上,为世界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智慧”。李子柒视频中所展现的哲学思考,能够与西方哲学家关于“诗意栖居”的设想产生共鸣。从传播技巧来看,李子柒以全球通用的现代视听语言,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意象符号的“创造性转化”。李子柒对视听技术的运用,服务于呈现中国传统符号。
三、“李子柒”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实践意义
李子柒现象对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实践意义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国际传播关键在于“民心相通”,尤其是在互联网实现“去中心化”的时代,以个体为主体、以人际传播为手段的跨国文化交流更加不容忽视。
第二,国际传播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语境的转换,减少“文化折扣”。
03.
如何认识、分析和抵御信息疫情?
——出自21年清华学硕618真题-论述题(2*30分)
【答题思路】
信息疫情作为2020年牛津英语词典的全新词条,是疫情背景下的新兴概念。这就需要考生在复习之时,注重时事热点和学界研究的前沿内容。答题时注意逻辑要清晰严谨,首先要解释什么是信息疫情,再分别回答如何分析和如何抵御,此题难度适中。
【参考答案】
一、认识“信息疫情”
“信息疫情”是信息(information)和传染病(epidemic)的合成词。根据《牛津英语词典》释义,“信息疫情”是指:当新闻、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发生不受控的传播时,大量关于危机、争议和特殊事件的资讯在未加证实的情况下激增,从而加剧公众猜测和焦虑的现象。新冠肺炎疫情及其衍生的“信息疫情”,是当前影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两种“大流行”。
二、分析“信息疫情”
分析信息疫情可从三个理论维度出发。一是在“信息”层面,随着网络化进入深度媒介化阶段,传染病不再简单是一个事关健康的议题,而是以多媒体、多渠道的形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二是在“疫”的角度,现时代的传染病具有“生物病毒”与“媒体病毒”交互传播、“实体病毒”和“虚体病毒”互为叠加的性质。三是在“情”的方面,以往疫情下个体化、小范围的不稳定情绪,现在却能通过社交媒体转化为强度更高、感染更快的网络化情感。是故,区别于传统疫情,“信息疫情”本就不仅是关于传染病不实信息的传播,更牵涉到不良情绪的规模化传染。
三、抵御“信息疫情”
抵御信息疫情,我们与国外持续蔓延的疫情现状相比,本土“信息疫情”集中发生在新冠肺炎病毒暴发初期。虽然我国“信息疫情”一直可防可控,但为进一步织密织牢常态化疫情防控信息安全网,我们还需从以下四方面着力。第一,在新的媒介化环境下,应对“信息疫情”的首要步骤就是要及时、充分、诚恳的资讯公开。以信息透明保证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的公信力,最大限度地避免民众不必要的猜测以及由此而生的负面情绪。第二,不能完全否定民众在疫情期间的负面情绪,要善于识别网民在新媒体上表达的真情实感,将其视为疫情防控效果的“传感器”。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真正破解疫情防控的基层“阻梗”,建成更具韧性的健康社区。第三,政府和学界需要改变疫情下危机传播的“理性人”(rational actor)范式。这要求我们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人群在公共卫生理念、风险认知水平和信息获得渠道等方面的差异,做好疫情防控信息的圈层化传播。同时,警惕信息“出圈”后被误读的风险,避免其二次传播可能引发的新矛盾。第四,亟需提升民众的媒介素养。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相关部门应加快实施公民媒介素养建设计划,加强网民的信息识别能力,提升网民对自身信息传播行为的自觉和自省,促使民众主动承担起紧急情况下使用社交媒体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王斌.“信息疫情”的理论维度、结构成因与治理反思[J/OL].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1-8[2021-04-09].https://doi.org/10.14071/j.1008-8105(202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