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首页 > 文章专栏 > 文章详情

中国社科院24新传申博经验丨从双非到“人文社科研究的最高殿堂”!

考博专栏 | 2024-08-07 20:41

随着近日清华大学博士招生简章的发布,2025申博正式拉开序幕。当下,一边是新闻传播这一专业被网络上各路红人“谩骂”,几乎成为“任人践踏的十字路口”;一边又是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申博热度居高不下、愈发内卷。面对这一两难窘境,我想通过以下千字长文,系统梳理并深度反思我是如何坚定学习新闻传播学专业,并一路从双非走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以期为众多正处于迷茫中、犹豫中、择校中、奋战中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些许启迪。

1.jpg

(位于北京市长安街建国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

一、个人背景

我是一名实打实的“小镇做题家”,高考误打误撞选择了新闻传播学专业,也从未想到竟要在这一专业领域内学习钻研11年甚至更久。我本科和硕士皆就读于某双非一本院校,虽是双非学校,但鉴于学校偏重文科,所以新闻传播学专业相对较受学校重视,学校老师不乏毕业与国内外名校的博士,或在学术界有一定地位的学者。本科期间,我也曾迷茫焦虑过:新闻传播学专业到底在学习什么?我大学四年究竟学会了什么?我毕业可以找到什么工作?当时面对这一系列追问,我几乎可以用脑袋空空来形容。因为虽然这个大类专业被进一步细分为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等等,但感觉各个专业所学内容都大差不差。幸运的是,我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时,得到了学院一位学术造诣颇深的教授的指导,可以说,正是在他的指引下,我发现了新闻传播学的意义,发觉自己曾经真的是把这个专业“看窄了”,新闻传播学专业不仅仅是采写编评的“技艺”,更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因此,大四时,我毅然决然选择了考研,并且仍然选择新闻传播学专业,仍然选择报考这位循序善诱指引我步入学术研究大门的老师。

硕士期间,得益于本科毕业论文的积累和老师长期的交流,我在各类新闻传播学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包含CSSCI来源论文3篇。并曾主持和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多项,也在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机构主办的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英语六级成绩为500+。慢慢地,我找到了自己感兴趣并擅长的研究方向,感受到了“学术共同体”的价值,也由此产生了继续读博深造的想法。

二、前期择校与准备

1.院校选择:鉴于自己的本硕背景、研究兴趣、地域偏好,我在申请博士学校时,同样采取了“冲-稳-保”的策略。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应该都知道,学术界向来有“四大刊”的说法,而这四本学术期刊的主办机构,基本上等同于国内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实力的顶流。结合我自己的情况,由于我偏重新闻学方向,并且将来想在北方就业,所以在“冲一冲”层次的择校上,我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因为这三所学校聚集了我感兴趣领域中影响力较大、发文量较大的学者,但由于其学科地位,报告难度都较大,所以属于需要看运气,冲一冲的类型;在“稳一稳”层次的择校上,我选择了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这两所学校都是211,且都是新传考研中的热门顶流,由于自己曾在参会时与其中意向报考的老师有所交集,遂“斗胆”将其作为稳一稳的类型;在保底层次的择校上,我选择了西南政法大学,这所学校新闻传播学科实力不俗,也有新闻传播学博士点,但由于其非985、211,报考热度相对较低,所以我将其作为了保底院校。

2.联系导师:在确定目标院校后,下一步就是联系导师。首先,在这一环节中,如果硕导或其他老师可以帮助“牵线搭桥”的,这无疑是很大的优势,提高沟通效率和同时又降低了沟通成本。但大多数情况是没有导师牵线搭桥,那么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学院官网、部分学术期刊(如《国际新闻界》)去找意向导师的联系方式。注意语言一定要诚恳和言简意赅(师生之间交流可少些不必要的客套话),最好附上自己的学术简历。发送邮件后,若导师一周内未回复,可隔一周再次发送,还不回复的话就可以放弃这所院校了。一般导师都淡淡的回复个“欢迎报考”,这就已经足够了。后续可以每间隔2个月左右与老师保持联系,内容可以是自己的学习进度、科研进展、表明报考决心等。

2.jpg

(位于北京房山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三、入围考核

通过联系导师、材料投递等环节,我最终通过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的材料审核,西南政法大学由于报名开始时间较晚,后期时间紧迫,且自身意愿较低等原因,我最终没有选择报考。而后续面试考核环节,又由于自身精力有限、时间冲突等问题,所以我最终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考核面试。

这里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面试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其中,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承担着我国新闻学、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和现实对策性研究的重任,是我国新闻学、传播学以及网络新媒体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党和政府在该领域首选的“智囊团”和“思想库”,现任所长为胡正荣。社科院面试的地点是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面试内容包含笔试+面试。笔试主要考察的学科研究前沿内容,以论述题为主,这些内容大家可以从近几期的顶刊《新闻与传播研究》相关内容为主要复习材料。面试是所有导师都在现场(包含了胡正荣、朱鸿军、黄楚新等学界大牛,以及孙萍、沙垚等学术新秀),看到这些学界大咖围坐在一起难免禁止,但大多数老师都比较和蔼可亲,且提问主要以自己报考的导师为主,提问内容则主要围绕自己提交的材料,以及报考方向的前沿热点等。社科院面试后一般当天晚上或次日就会在官网公布成绩,在招生计划范围内的前几名就会被拟录取,并且近两年基本上每年还会在原基础上扩招2-3人,整体流程还是比较高效及透明。

3.jpg

(国家领导题写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设定位)

四、经验总结

1.申博要趁早,目测各校本校直博和硕博连读的情况逐年曾多,申博越来越卷。择校与选择导师是申请的第一步,需要多方面的考量并详细了解学校的科研能力与老师的主攻方向。我认为目前有一个趋势是:很多学校为了“掐尖”(如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会在每年八九月份就开始博士申请。但大多数学校仍是每年的十一二月份开始申请,因此大家对于目标院校的申博时间点要心中有数,尽早准备材料。现在几乎所有学校的博士招生都实行的“申请-考核”制度,这对学生本人的要求更为严格,建议大家根据自身情况慎重考虑报考学校的层次,可按“冲一冲”、“稳一稳”等层次进行报考。另外,在所有需要提交的申请材料中,我认为研究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一篇好的研究计划将大大提高申请成功的几率,应仔细打磨,其中需要展现个人的研究能力以及与意向博导研究方向的联系。

2.申请-考核制度下,报考学校数量最好控制在3所左右。虽说申博不像考研,在普遍推行的申请-考核制度下,考生与导师之间的双向“养鱼”双方几乎都已心知肚明,考生在申博时可以同时报考多个院校,但我们必须考虑到自身的精力问题,申博时期基本上与硕士毕业论文撰写时期相重叠,时间紧任务重,且大家都已读到博士阶段,一定要选择自己最想去的院校,作为自己的“主攻”,万不可贪大求全,不然后期全国各地来回跑浪费钱不说,而是真的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而由于自己准备不充分而丧失良机,导致“芝麻西瓜”都丢了。

3.只要论文数量或质量突出,双非当然能够顺利读博。自身感觉申博过程中,自身能控制的、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论文数量和质量。申博过程中,排除“有关系”这个非常重要但又可遇不可求的不可控变量,我认为最重要的的确是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不得不承认,虽然新闻传播学这个专业在网络上口碑不好,但现实中仍是卷王中的卷王。根据我申博过程中的体验和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当前新传申博过程中,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人手一篇C刊的程度(其中不乏有些考生在硕士期间就已经发表了四大刊)。在这样的趋势下,对于有申博意愿的同学,一定要把握好硕士三年,多和导师沟通交流,注重论文的发表。当然,还有种情况是有的导师放养,不指导学生发论文,且网上也充斥中一种“发普通期刊等于学术误点”的论调,我的经验是:有总比没有好。当前学界发文,能发C刊及以上的基本都是得导师一作带着,这一情况老师们也是心知肚明,但对于没有导师助力的学生,能独自在一些普通期刊发文,同样是一种科研能力的体现,且这种独立科研的能力,是博士阶段非常重要的能力。一些普刊学报,或者口碑较好的专业期刊(如《青年记者》《东南传播》《传媒论坛》等),大家一定要多些多投多尝试。

五、写作最后

当下的传播格局和行业生态正处于极不确定的状态,已知远远小于未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务极为繁重。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应有更大的格局和襟怀,付出更加深广的艰辛努力,在时代和社会大格局里寻找自身的定位,用专业的智慧和力量去影响我们所面对的热气腾腾的世界。祝大家都能顺利上岸,学有所成,无愧人生!

如果你需要专业的新传申博指导,快来添加助教老师的微信吧,还能加入胡师姐新传考博公益群

1.jpg

2.png

3.png

4.png

推荐文章

发表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13051377756
13269018081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