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方法 | 2024-05-14 11:46
必背名词解释
(定义、建构程序)扎根理论,指由经验资料建立的理论,由哥伦比亚大学的格拉瑟、斯特劳斯(1967)提出。
其建构程序是:(1)未经研究假设而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2)从观察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3)由经验概括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在系统性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事物现象本质的核心概念,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
(主要宗旨)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在建构过程中,扎根理论得到了可靠的经验证据的支持,其主要特点在于从经验事实抽象出了新概念和新思想。扎根理论的缺陷在于,无法在多种可能的理论解释中判断或检验哪一种更真实可信;缺乏必然的可信性,结论源自不完全归纳,容易被个案推翻;非学术性的预备工作会耗去大部分时间。
(典型案例)扎根理论是一种“事后解释”,是在收集到事实之后做出的主观解释,与假设检验的模式不同。尽管这种解释与观察到的事实相一致,但并非唯一的,从同一事实或经验概括中可以“跳跃”出不同的理论解释。
《自杀论》是扎根理论应用的典型案例。涂尔干秉承实证主义研究传统,在广泛搜集有关自杀的经验性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各种因素对自杀行为的影响,将自杀行为分为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以及宿命型自杀,指出任何一种自杀都是由某种社会原因造成的。
(发展)新媒体时代,为经验性材料的获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工具,经验材料的来源、形式更加多样,既为扎根理论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来源,又对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扎根理论的得过程中,应当更加注意材料的代表性、归纳的完全性、信源的真实可靠性等问题。